close

  胡女士和彭先生終究是有緣,胡女士希望小區里能建立一種渠道,讓更多鄰居成為朋友
  背著綠背包的胡女士和背著紅背包的彭先生在徒步旅行。受訪者供圖
  能成為鄰居,是一種緣分。這個世上那麼多人,怎麼偏偏就是他住在了你的樓上,你的對門?
  你能記起,當年是怎麼認識鄰居的嗎?或許,自家孩子東跑西跑串門認識了,又或許,裝修時互相借鑒成了朋友。
  大黃路28號有一棟樓,樓里的胡女士和彭先生住了七八年的時間互相不認識,卻因為同時參加“快樂山水”驢友群成了朋友,這真是“道是無緣卻有緣”啊。
  多年鄰居相見不相識
  “看嘛,現在我倆在我們這棟樓發展了好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。”胡女士今年四十齣頭,性格開朗。她住在大黃路28號,這是一棟建於2006年的居民樓,胡女士和丈夫兒子2007年搬了進來,已經在這裡住了7年。
  這些年來,胡女士和大多數鄰居沒什麼接觸,有時在電梯碰到住得近的,只是點點頭,打個招呼。
  胡女士愛戶外旅行,尤其喜歡徒步行走。每到假期,她都會帶著兒子參加網上“快樂山水”驢友群組織的徒步旅行,或穿越原始山林,或涉過河流,也因為如此,她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  在多次旅行中,一位六十多歲的驢友對胡女士很照顧,胡女士叫他“好友大哥”,這是他在驢友群的網名。兒子跟胡女士說過幾次,好像在哪見過“好友大哥”,但她沒有在意。
  拼車的驢友竟是鄰居
  2013年初去雲南徒步回來,大家照例在火車站分手,想到自己和兒子打車回家要好幾十元,胡女士準備試試拼車,“有大坪的沒得?一路!”沒想到,“好友大哥”站了出來,和胡女士上了一輛出租車。
  一路上,三個人聊著這次去雲南的見聞,加上知道了都住在大坪,聊起來就更起勁了。車快到大坪,司機問具體位置,“好友大哥”說先送胡女士。
  “去大黃路28號。”胡女士報出了詳細地址,司機問怎麼走時,“好友大哥”卻先胡女士一步給出了具體路線,這讓胡女士有些驚訝。
  “我也住在28號,沒想到我們是鄰居!”“好友大哥”有些激動,胡女士也連說是緣分。
  原來,“好友大哥”姓彭,退休多年,最大的愛好就是旅行,“旅行能讓我交到很多的朋友,和小胡的相遇,就是一種新的緣分。”
  請“好友大哥”幫忙送愛心
  回到家後的胡女士和兒子還沉浸在激動中,沒想到自己敬佩的朋友居然是那麼多年的鄰居。
  “媽媽,我以前真的見過那個爺爺。”知道是鄰居後,胡女士的兒子才回憶起在樓道、小區花園見過彭先生好幾次。
  “也奇怪,從那次以後,我老是能在小區里碰見‘好友大哥’,以前住了那麼多年都覺得沒見過。”每次見到,兩人總會互相噓寒問暖,聊聊最近的生活。
  又是驢友又是鄰居,從那以後,出去旅行時彭先生對胡女士母子倆更是照顧,平時兩人也互相幫忙。
  去年底,因為胡女士有事兒不能和驢友團一起去雲南徒步,就把幾十份文具和新書包一起交給了彭先生,請他一定將自己的愛心轉交給路上遇到的貧困孩子。對於胡女士的托付,彭先生盡心儘力,給胡女士帶回一張張記錄下孩子珍貴笑臉的照片。
  意外認識了更多朋友
  胡女士難忘這次意外的相遇,她開始在各種驢友聚會上、出外旅行時留心起來,沒想到收穫頗豐,“原來有好幾個都是鄰居,還有些離我上班的地方很近。”而對於彭先生來說,和胡女士一家的鄰裡友情,更像是自己住進大黃路28號收到的一件禮物。
  也是因為這些朋友,胡女士認識到了“鄰居”兩個字的意義:“我們現在都關門閉戶,鄰居之間居然要轉這麼大個圈才能認識,成為朋友。我是幸運的,但這棟樓里,還有很多人,是我不認識的。”
  胡女士希望,小區里能建立一種渠道,時不時讓大家走出家門,互相交流。讓鄰居們可以互相認識成為朋友,有共同興趣的可以一路耍,“成為鄰居真的是一種緣分,這個世上那麼多人,怎麼就是他住在了你的樓上,你的對門?”
  重慶晨報見習記者 石亨  (原標題:鄰裡多年不相識 參加驢友徒步意外成好友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y89wygc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